导航菜单
首页 >  范伏清  > 李伏清 范佳:“大思政”视域下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的理路与实践探析

李伏清 范佳:“大思政”视域下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的理路与实践探析

[作者简介]李伏清,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范佳,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原文刊发于《红色文化学刊》2023年第3期第95—101页。

[摘 要]作为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历程的光辉见证,红色资源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最鲜活的素材之一。红色资源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民族复兴的热切期盼、对中国广大人民的赤心忠诚,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百余年的风雨兼程、筚路蓝缕。探索红色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路径,有利于进一步发挥“大思政”教育的广度、宽度和深度,有利于构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从而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供实践理路。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红色资源;思想政治教育;大思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1)杜尚泽:《“‘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人民日报》2021年3月7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结合新生科技、传播媒介、环境变化等要素,求新求变,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创新构建新的思政教学育人体系。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征程的历史见证,如何将红色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机融合,实现红色资源的创新性转化与发展,是当代思想政治工作者值得认真探究的时代课题。

一、“大思政”视域下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的现实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与时代同频,红色资源要焕发新的活力生机,就必须实现两者的有机统合。红色资源是宝贵的革命精神财富,是开展党史教育最生动的历史素材。利用红色资源对青年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党史学习教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是让红色资源“活起来”的有效形式。

首先,红色资源为思政课教学提供内容和素材。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指出:“要用好这样的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搞好红色教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2)陈艳:《讲好红色故事 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新湘评论》2020年第22期。理论创新的基础是现实的实践,理论内容的来源是历史的确证。红色文化资源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和理论源泉,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生动的案例材料。红色文化历史厚重、意蕴深远,承载了中国共产党人百余年筚路蓝缕、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一方面,以红色资源作为思政课堂内容的主要来源,可以更贴实地让学生的爱国认同感和归属感产生强烈共鸣,以更现实、生动的方式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另一方面,将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感人的革命事迹、鲜活的革命人物、坚毅的革命实践去激发学生的时代使命感,才能把思政课讲的有深度、有广度、有力度和有温度,才能用红色资源的“料”,讲出思想真理的“味”。

其次,红色资源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依据和底气。一直以来,“有理可循,有据可依”是开展思政教学课程中最困难、最易忽略的环节之一。红色资源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为解决此问题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和路径。每一个红色资源的背后都聚焦着一段可歌可泣的真实历史故事,通过红色资源塑造、还原出一个个真实、形象、生动的立体故事线索,可以让原本镌刻在书本上的文字穿越时空的禁锢,真真切切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近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一刻也没有放弃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从香港教材的蓄意诋毁到最近人教版教材插图问题,一系列的事件都证明思想政治工作是青年教育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它关乎民族的兴衰,国家的未来。其一,讲好新时代的“大”思政课,用好社会的红色资源,发挥红色文化育人的巨大作用,正是发挥思政课铸魂育人作用的题中应有之义。面对社会发展中的各种不良现象,要正确引导学生用辩证的思维看待问题,正确处理得与失、顺与逆和先与后的辩证关系。其二,通过红色资源要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讲清楚、讲明白、讲透彻,更要求思政工作者敢于直面现实问题,廓清青年思想迷雾、澄清模糊认识、排除消极干扰,让思政课堂摆脱被动学习的“冷气”,激发主动思考的“热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宗教观,旗帜鲜明地摒弃各种错误的思想观点,不断从党史学习中汲取红色力量,坚实中国青年的志气、骨气、底气。

最后,红色资源为思政课教学提供理路和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3)杜尚泽:《习近平总书记看望文艺界社科界委员的微镜头“共和国是红色的”(两会现场视察)》,《人民日报》2019年3月5日。红色资源所涵养的优秀红色文化是党和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在百余年星火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创造了伟大建党精神、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等一系列革命精神。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肆虐的新冠疫情、国际频发的安全事件、牵动世界局势的俄乌冲突等,都会对青年实现伟大梦想产生重要影响,这就更加需要思政工作者在波谲云诡的大浪中为青年牢牢竖起信仰的帆。一方面,高校要充分结合地方的红色资源特色,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思政教学内容,建设富有特色的红色党史学习教育基地,引导他们树立红色理想、践行红色事业,并尝试用新时代青年的语言逻辑与其交流,以通俗易懂的道理说服学生,以透彻的理论回应学生,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从而达到启智润心的效果。另一方面,思政教师要掌握新时代青年的精神密码,将思政课讲在“生活中”、刻在“理想上”、走在“校园里”,将红色文化元素嵌入青年人生的脉搏中,把思政课讲出深度、力度和温度,为青年夯实精神根基。高校思政教育作为青年素质教育迈入社会的最后一环,必然承担起筑牢理想信念的重要任务,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教育的使命。

站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节点,红色资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的诠释迸发出强大的生命活力,要以思政的视角解读红色党史,为中国青年筑精神之基、行使命之力、积复兴之势。

二、“大思政”视域下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的思想意蕴

“大思政课”之“大”,在于拓宽“大思政课”场域,采用灵活多样化教学形式,把中国共产党历史讲生动、讲深入、讲透彻,达到明悟于心、笃学明理的效果。同时,需要借助红色资源锤炼好思政教学内容和体系的“真材实料”,进一步增强思政课教学设计的学理性、系统性、合理性,形成良好的育人思政新生态。

(一)通过将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实现授课模式创新

用好思政“大课堂”。通过参观革命老区、红色根据地、革命遗址、革命名人故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纪念馆,观看生动详实的历史短片,听老一辈革命家讲革命历程,共唱红色革命歌曲、体验革命文化等活动,以声、文、乐、见的方式为学生创造崭新的授课体验,实现传道授业、浸润人心。第一,通过体验活动重现革命历史人物、场景,化虚为实,由古及今、以远到近,将思政授课内容以故事性、趣味性和情景性的方式呈现,使得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达到知、情、意的升华,打破以往理论与现实相脱节的授课壁缺。通过将思政课堂与红色资源相融合,让思政课教学模式更贴近学生心理认知和现实认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和生动性。第二,通过运用红色资源构建思政课教学全方位的授课模式,全面夯实思政教育的理论根基,坚持以“问题意识”为导向,促进“红色科研”成果的积极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打造具有特色的思政授课模式,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培根固本、铸魂育人的重要作用。

(二)通过将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实现认知途径多元化

灵活讲好“大道理”。思政教育应充分发挥革命纪念场所的教育功用,整合地方丰富多样的红色资源,将道理与事实结合,将历史与时代统一,化被动灌输为主动探究。第一,通过情景模拟、情感再现等形式,激发学生本身的求知欲,从而带动知、情、意、行全方位沉浸,以学生易于接受、喜闻乐见的方式主动完成对思政课程的认知、学习与反思,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参观毛泽东故居纪念馆,使学生真切感受中国共产党人的艰辛苦难,切身感受到共产党人的朴素坚韧。第二,消弭学生们对历史的质疑,让学生身临现场,目睹实况,使书本上抽象的文字符号彻底转换为生动的画面,从而将文本的史料与现实的环境结合起来形成自我理性判断,实现对历史的肯定、精神的升华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笃敬。

(三)通过将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实现教学内容优化

聚力锤炼“大课程”。第一,内容支撑。红色文化资源是宝贵的精神财富,用好红色资源让思政课堂的讲解更加“理直气壮”,以真理、情理、事理的有机融合讲思政,让课堂内容有

相关推荐: